Dr. Rajkumar Singh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B.N.Mandal University, Madhepura, 教授

中印之間的邊界線1950年代末西藏的事態發展有著關聯。 1962年10月戰爭爆發,印度慘敗,印中關係在長達十四年的所有領域中終結。

1962年,當中國對印度進行大規模戰爭—-後來人們認為這場災難無論在哪方面是所有印度人所遭受的深深屈辱。但是,即使在邊界衝突之後,新德里也沒有結束通過談判解決所有懸而未決的問題的選擇,並尋求與北京實現現實的共處。兩者之間總體上是不利關係,但有時甚至變得更糟。

只是從1970年代中期開始,雙方才開始感到相互合作的需要,並作出了積極的回應,這表明了兩國關係的變革。印中兩國就邊界問題進行的對話始於1981年12月,從正常的邊界對話轉至聯合工作組(JWG)到特別代表會議。直到今天,在過去的40多次談判中,都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儘管多年來,毫無疑問,印度與中國的關係在經濟領域已得到很大改善,但兩國之間邊界問題的持續困擾充分說明了彼此之間的互不信任。

開展邊界談判的背景

尚未解決的邊界問題是1962年10月印中戰爭的遺產,給戰後交戰地區留下了深深的陰影。儘管兩國之間的大使級關係已於1976年恢復,但中國方面的第一個積極發展是在1970年向印度外交官致以問候時說印度是一個偉大的國家,印度和中國應該再次成為朋友。

1962年戰爭後,兩國之間的邊界問題進一步加劇,中國軍隊撤離了麥馬洪線後方20公里,中國稱其為東部地區的“ 1959年實際控制線”,而馬其線則落後20公里。它在Ladakh的最新位置在“ 1959年西部地區的實際控制線”中得到了進一步確認。這使中國在Ladakh擁有23200平方公里的領土。截至1962年9月8日,印度要求在所有領域事前維持現狀,但遭到中國的拒絕。這導致邊界爭端陷入僵局。 

1964年12月,周恩來在北京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講話時進一步駁斥了印度的現狀建議,他稱恢復1962年9月8日的現狀的建議是“印度不合理的先決條件”。他藉此機會宣布中國將永遠不撤職,並提醒印度,中國並未放棄對麥克馬洪線以南9萬平方公里的要求。除了在中國已經擁有的Ladakh23,200平方公里之外,該地區的需求也不斷增加。因此,更大的邊界問題,如成為中印關係進一步發展的核心,將凍結任何在協定方面取得的進展。 

中國對邊界的看法

實際上,衝突留下痕跡,其仍然存在於關係中。多年來,相互敵對決定了外交政策。國家的聲望和形象受到損害。在國際上,普遍採取相反的立場。北京正在進行全面運動,其主要目的是使人確信,印度不再是不結盟的,而是堅定地在美國陣營中。  

中國的宣傳及印度的聯盟,現在後者對中國的動機和設計深表懷疑。印度認為,中國想控制亞洲,正如當時的印度總理(Lal Bahadur Shastri在國會上說的那樣:“為證明其進取的態度,中國假裝成亞洲國家的監護人,據中國稱,這些國家被印度欺負。中國的基本目標是自稱在亞洲處於統治地位,亞洲沒有一個自尊心強的國家願意承認這一點。  

外交部1964-65年的年度報告闡明了印度對中國動機的理解。在經歷了1970年代中期的長期敵對和衝突之後,兩國感到有必要使關係正常化,因此儘管緩慢,他們還是朝著這個方向發展。後來,中國參加了1975年2月在加爾各答舉行的乒乓球錦標賽—–北京開始響應印度的早期倡議。

換崗的影響

在印度和中國幾乎同時發生了重大的警衛變更。由於1977年初舉行的大選—-這是該國1947年獨立以來的第一次,由Morarji Desai領導的賈納塔黨非國會聯合政府上任。中國期望賈納塔政府將與蘇聯保持距離,並與華盛頓和北京建立新的紐帶。

《泰晤士報》(倫敦)報導說,新的印度政府能夠改變迄今親甦的政策。新政府和外交部長Atal Bihari Vajpayee向中國政府保證,重申印度將西藏視為中國的一部分,並在此期間通過雙方代表團的交流保持了正常關係。中國當局認為,兩國之間的邊界問題是正常關係的中心,這是在1978年3月友好代表團團長訪印時強調的,兩國之間由於邊界衝突而產生的苦難已持續了16年。       

從印度政府的角度來看,只有在其領土歸還之後,與中國的全面友誼才有可能。印度總理orarji Desai也對Rajya Sabha表示,中國邊界解決方案不可能友好交往。因此,印度的問題被視為兩國關係正常化的前提。    

英文版本 India-China Border Talks in Post-1962

文章內容僅為作者個人觀點

Share.